top of page

關於皮紋學

​什麼是皮紋學?

皮紋學(Dermatoglyphics)是研究人體指紋、掌紋及足紋的科學。人類的指紋與掌紋於胎兒發育13至19週時由外胚層逐漸形成,並在24週左右定型。皮紋的生成深受遺傳基因控制,因此每個人的紋理排列皆獨一無二,終生不變。遺傳學家發現,皮紋不僅反映基因遺傳特徵,還與大腦神經發育密切相關。研究證實,皮紋的脊紋總數、形態與分布,與腦葉結構、神經傳導路徑及智能分布具有高度相關性。

 

通過皮紋分析,我們能了解我們的先天大腦結構的強弱、先天性格及潛在的隱藏天賦,可以掌握個體在認知、記憶、語言、邏輯、空間感知等多方面潛能的發展趨勢,並對其性格特質、學習風格、壓力適應能力等進行初步評估。因此,大腦皮紋及指紋性格分析正逐漸成為教育、人才培訓與心理諮詢等領域的重要工具,幫助人們更精準地認識自我、開發潛能,並實現個人化發展目標。

皮紋學重要發展史

1823年

John E. Purkinje - 布雷斯勞大學解剖學教授,他發表一篇關於研究指紋分類的論文,當中提到指紋可被區分成九種類別。

1877年

弗朗西斯.加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(英國人類學家查爾斯.達爾文的堂兄),他出版了第一本關於皮紋的書籍《指紋》,利用科學定立了指紋的獨特性和永久性。

1920年

伊麗莎白.威爾遜Elizabeth Wilson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運用皮紋統計數據研究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,智力低下的人與正常人在皮紋層面上的差異。

1926年

Harold Cummins醫學博士—皮紋學之父,他研究所有關於指紋分析的範疇,從人類學、遺傳學,到胚胎學。經過多年和其他科學家共同研究後,並於1926年建立了皮紋學理論,也成為了今天皮紋學的基礎。

1950年

Penfield博士—加拿大腦外科醫生教授指出,指紋與大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。

1980年

中國開展了人類潛能、智力、皮紋和人類基因上的研究工作。

2004年

國際行為與醫學生物識別學會(IBMBS),出版超過7000篇關於指紋的報告和論文。至今,美國、日本、中國和台灣等國家已經將皮紋學應用於教育領域,希望通過了解各種學習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。

2004年

Jen Chi Chang博士—教育和軟件工程專家,研發了「ITELL系統」,是世界上第一個DMIT系統,可以通過電腦分析協助皮紋分析師寫報告。

2008年

Jen Chi Chang博士帶領研發團隊利用大數據和AI開發了新一代DMIT系統,為皮紋創下更精準和完善的評估和分析。

​指紋的三大類型

指紋紋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:弧形紋 和 斗形。指紋的變化多樣,三大類型還細分多款指紋紋型。我們學院研究出比傳統十七款紋形多額外幾種紋型,現在紋型分類更多達二十多款。

弧形紋 Arch.png
弧形紋
穩健型學習
正箕紋 Ulnar Loop.png

​模仿型學習
螺旋紋 Spiral Whorl.png
斗形
自主型學習

例子

弧形紋:勤奮、踏實可靠、配合度高、刻苦耐勞

 

正箕:模仿力強、富有同情心、重關係

 

螺旋紋:目標為本、講求重點和理據、要求相對高

以上是3款指紋紋型及其性格特徵。每個人有機會擁有多種指紋紋型,而如果不同指紋紋型落入不同的腦區,更可以準確看到性格如何呈現。以下是關於手指皮紋與大腦的關係:

手指皮紋與大腦的關係

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,負責思維、情感、行為及生理功能,分為多個區域。大腦皮層包括:額葉、頂葉、顳葉及枕葉。 指紋和大腦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交互系統,以下是十根手指與大腦腦區功能相應的關係。

因為神經信號在大腦中的交叉

所以左手反映右腦的功能,而右手反映左腦的功能,形成相對的關係

loader,gif
loader,gif
bottom of page